今年以来,城东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省市民政部门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聚焦民生实事,精心部署、主动作为,以深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务实的工作态度,点线面结合纵深推进救助工作走实走深,切实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
围绕重“点”,以“扩围”精准兜牢基础。全区高度重视扩围增效工作,持续强化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精准发力,不断推动扩围增效工作走实走深。一是强化排查力度。坚持“试点先行、全面推进”分阶段模式,通过入户走访、信息比对、重点监测等方式开展地毯式“全口径”排查,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自工作开展以来,共走访调查4.7万户11万人,发现并审批通过119户270人,确保“应保尽保、应纳尽纳”。二是聚焦政策落实。持续落实“按户施保”与“按人施保”相结合、低保渐退和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确保政策落实精准全面。截至目前已对425户通过“单人保“纳入”低保的家庭进行全覆盖复查,现场剖析家庭整体信息,研究讨论解决办法,对21户困难家庭进行了人员核增,对9户16人给予渐退期,为2户4名特殊困难群众开启“绿色通道”,让政策落实有速度又有温度。三是加强信息比对。加强与残联、医保、司法等部门联动、政策交流及信息共享力度,做到重点信息每月一比对,目前已对残疾人、医保中的大额自费较高人员、社区司法特殊矫正人员三类人员数据交叉对比7000余条,发现并已纳入3户9人,确保信息收集全覆盖、入户排查更精准、发现问题及时报。
明确主“线”,以“提质”快速提升水平。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抓培训、强作风、广宣传等方式、切实提升基层救助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一是业务培训“提能力”。安排业务骨干深入镇(街道)及村(社区)进行个案及疑难问题“会诊”,解答疑难问题10余条,对6户个案进行分析,指导镇(街道)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举办社会救助及儿童福利工作培训班,在夯实救助及儿童福利政策基础的同时,进一步解决执行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二是转变作风“强纪律”。制定印发《关于开展社会救助领域作风建设整治活动的通知》,健全完善AB岗、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对工作推进缓慢的镇(街道),开展“巡回式”“机动式”“联点式”督导反馈,目前已对9个镇(街道)59个(村)社区在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开展情况、纪律意识、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明察暗访,切实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三是丰富宣传“促实效”。制定下发《2024年城东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方案》,确定“六个一”宣传内容,制作政策宣传彩页5万份,结合创城、安全排查等工作开展常态化政策宣传。制作发放《寻找身边困难群众倡议书》,在“和谐东区”微信公众号、业主群、网格群广泛传播,在公租房小区等重点部位设立“政策宣传咨询点”开展活动20余次,同时通过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对10万余人(次)进行入户宣传,切实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
覆盖全“面”,以“联动”全面服务群众。探索救助服务组合化、多元化、精准化方向,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单一救助”向“多维服务”转变。一是巡访关爱常态化。借助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优势,成立“4+x”“结对式”探访关爱队伍,充分利用党员、民政专干、网格员等力量以“普遍探访+重点探访”相结合方式,对在册保障对象100%探访关爱,调整对象100%跟踪回访,特殊重点人员100%排查摸底,确保遇困群众早发现、早救助。二是资源整合多元化。以救助共同体为“轴心”和纽带,依托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开展紧扣需求、形式多样的关爱服务,在“两节”期间联合省、市慈善协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爱心单位,为辖区55户困境儿童、低收入边缘家庭送上了5.5万元的慰问金以及价值7000余元的米、面、油等慰问物资;在“六一”儿童节期间,联合青海省慈善总会、西宁新华联童梦乐园、西宁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爱心企业共同开展“童心童梦·与爱同行”大手拉小手点亮微心愿主题活动,切实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受助需求。三是救助方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困难群众救助多样渠道,梳理就业救助类型,切实提高低收入、低保家庭帮扶资源与困难需求匹配精准度,如清真巷街道下南关将207户低收入群体纳入市场内摆摊;东关大街街道通过“东关·共富工坊”搭建就业渠道供需平台,为74名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火车站街道利用辖区商圈资源优势,全方位提高低收入群体就业率,为30名低收入家庭提供灵活就业岗位,切实拓宽低收入群体就业渠道,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