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返回首页
精算民生方程式 巧织温情保障网——城东区持续推进低保扩围提质增效工作
浏览:24次 时间:2025-07-09 来源:和谐东区

今年以来,城东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为指导方针,紧扣整治社会救助不到位问题工作要求,构建扩面+提效双轮驱动机制,从责任贯通、动态管理、资源协同、服务优化四大维度精准发力,全面推进最低生活保障扩围提质增效工作,为困难群众织就一张覆盖更广、温度更暖的民生保障网络。

机制加码强根基,责任落实全贯通通过专项督导+日常调度双轨并行机制,构建起民政牵头统筹、部门协同配合、镇(街道)摸排走访的三级工作保障体系,确保低保扩围提质增效工作蹄疾步稳一是锚定扩围扩面总目标。区委区政府将低保扩围提质增效列为民生重点工程,分管领导高频部署推进,明确补齐短板出硬招,扩围提质见真章要求,通过日统计、周通报、月调度机制,将责任压实至基层神经末梢二是聚焦提质增效主基调。制定印发《城东区低保扩围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两次,细化加大扩围力度、精准识别对象、强化救助功能等重点任务,推动政策高效落实。三是夯实全面摸排主抓手。整合业务骨干、网格员、楼栋长等力量,采取重点区域全覆盖走访、部门数据全领域比对、低收入人口全方位监测、保障对象分层分类复核组合举措,开展拉网式排查。自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入户走访2.8万户5.8万余人,审批纳入困难群众290594人,实施临时救助658户(次)1352人(次),保障人口覆盖率从1.12%提升至1.17%,织密全链条摸排网络。

筛查减负提精度,动态管理促规范。精准识别、动态调整、规范管理为核心目标,构建起科学高效的救助对象管理体系一是数据赋能,精准识别坚持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通过与残联、医保、司法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数据共享桥梁,进一步提升识别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目前,已对3400余条特殊群体信息开展数据比对,精准锁定纳入救助2547,确保救助政策零盲区落地。二是动态调优,进退有据加大保障对象动态管理,结合青海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信息录入工作,对3200户保障对象开展家庭生活及经济情况复核,及时取消114156人资格;132名困难群众实施核增救助,对87户进行核减优化,实现救助对象精准画像。三是闭环监督,长效巩固通过动态监测+定期走访相结合方式,对社区排查出的不符合对象进行100%复核,并对调整对象三个月内实施100%跟踪回访。目前,各镇(街道)已对130户审核未通过对象再复核、对161户调整对象再回访,形成发现处理反馈的闭环链条

成效倍增织密网,多元协同暖民心。积极探索大救助模式,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救助从兜底保障暖心供给升级。一是精准摸排拓新路。加大低收入家庭摸排走访力度,动态掌握就业需求,对接东城·共富工坊等就业资源通过定向技能培训与岗位推送,累计助力180名困难群众就业增收,为全区低收入人群就业增收工作探索引路二是资源协同增效益。全面推行青情汇救·大爱城东政府购买服务,为400余名低保家庭未成年人定制五彩儿童服务清单累计服务1000。同时深化慈善+社会救助融合模式,联动青海久悦慈善协会等社会力量,向180名低保、特困及孤困儿童发放价值2.85万元的米面油等物资,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协同增效三是党建联盟筑矩阵大爱城东·救助同行党建联盟为轴心和纽带,构建党组织+社会力量服务矩阵,通过社工、志愿者联动,形成资源联享、帮扶联办、阵地联建的服务网络。今年以来,各镇(街道)聚焦暖心服务、爱心捐赠、知心陪伴三大方向,累计实现微心愿”200余个,开展帮办代办、节日慰问等志愿服务300余次,筑起具有东区特色的温情救助矩阵

服务“除障”解民忧,供给扩容激活力。宣传、培训、响应为抓手,构建起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立体宣传,政策直达民心制定《2025年城东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方案》,进一步线上+线下宣传方式,通过线上播放《寻找困难群众倡议书》、制作政策明白卡”5期,线下发放宣传彩页1万余册、在重点区域设立政策宣传咨询点开展宣传120场(次),入户走访宣传2.8万户(次),让政策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敲门二是精准培训,服务提档升级依托《城东区2025年社会救助政策培训工作方案》,以“3+3+3”思路开展集中培训3场、个案辅导9场(),进一步提高政策落实精度,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三是急难救助,高效纾困解忧建立区、镇(街道)及村(社区)三级联动和包干攻坚两项机制通过业务骨干下沉开展疑难杂症面对面会诊,今年以来开展急难型临时救助37719人通过开通绿色通道一事一议纳入相应保障,实现救助速度与温度双提升四是精准响应,诉求畅通无阻强化线上+线下发力质效,公开三级咨询热线,公众号发布线索征集公告,广泛吸纳民意;同时提高“12345”热线解决率,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2个,确保监督举报最后一公里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