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返回首页
城东区:惠民深耕结硕果 文化传承步履坚
浏览:62次 时间:2025-08-11 来源:和谐东区

2025年上半年,城东区文化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上级部门的悉心指导下,以文化传承为根基、服务创新为驱动,精心打造多元系列文化活动,为辖区居民奉上丰盛的精神文化盛宴,有效提升了辖区文化生活的温度与亮度。

文化惠民提质增效。一是节庆活动精彩纷呈。聚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精心策划“灵蛇闹春潮”社火展演、“龙腾祥瑞”元宵灯会、“粽香盈袖”非遗端午服饰展等特色活动;结合元旦、五一”等现代节日,创新打造围炉煮茶、服饰秀+潮舞快闪、少儿艺术展演等主题活动。活动融合歌舞、民俗、非遗等形式累计吸引超众多市民参与,实现服务广覆盖。二是品牌矩阵深化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辖区各村(社区)、驻区部队、学校、商圈,开展文化进万家演出戏曲进乡村”演出、“岁月留声”公益电影放映50余场,惠及群众1.5万余人;着力构建“四季村晚”品牌,联动镇办在百姓大舞台、火车站广场等地举办“村晚”专场活动有效夯实了基层文艺展示平台。三是赛事赋能水平提升。圆满完成第二届青超联赛外场演出,组织超1000名演员亮相第二届“青超联赛” 西宁赛区城东区主场日,收获热烈反响与好评。成功举办村歌嘹亮 唱响青海城东区初赛青海汉族民间小调城东区海选等赛事活动,吸引多市民参与,有力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影响力。

非遗传承创新突破。一是活态展演辐射增效。策划举办“多彩民俗迎春运”“拳承千年 武动城东——西宁八门拳展演”等非遗主题展演;在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河湟文化大集” 上,组织涵盖合唱、道情、快板等形式的文艺演出并选派八门拳、角旦金唐卡等6项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通过活态展演与互动体验吸引群众生动展现城东非遗的独特魅力。上海、杭州遇见西宁・城市烟火集”文旅推介活动,“东城・非遗共富工坊”为载体展示地域特色非遗美食文创产品近千件,全方位呈现城东区丰富的文旅资源与文化魅力,让沪杭市民深度体验东区风情。二是创新传承培育新机在城市书房等场所举办非遗漆扇、竹编画制作等体验活动。借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童画非遗” 少儿研学、传统戏曲展演、景泰蓝工艺体验等精品项目,组织300余人次深度体验,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从“静态展示” 向 “动态体验” 升级。依托东城·非遗共富工坊开展研学活动,覆盖学生500余人

文艺创作辅导并进。一是原创精品不断涌现。深挖本土文化特色,创排花儿《东区是西宁的好地方》、舞蹈《清晨的味道》《就是哪吒》、歌曲《东城烟火》东区花儿漫山香多部原创作品凭借灵动编排与动人演绎,这些作品在第二届青超联赛” 西宁赛区城东区主场日、遇见西宁・城市烟火集沪杭文旅推介活动等重要活动中精彩亮相,赢得群众广泛好评。其中,与城中区文化馆联合创排的舞蹈青之约在青海省第四届原创舞蹈大赛中荣获群文组作品一等奖。二是基层辅导深入开展。建立常态化辅导机制,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社火演出培训、原创广场舞培训、“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 团队辅导及每周常规业务辅导活动30余次,覆盖基层文艺爱好者1000余人次,有效提升基层文艺队伍的专业水平同步筹备2026年社火展演,目前,乐家湾八大光棍、韵家口花扇秧歌、大众街钱棍八一路稠扇4支社火队伍已初具演出水准,将纳入2026年社火展演储备。结合“非遗进校园” 活动,在辖区中小学校开设第二课堂,将非遗项目八门拳、地方曲艺融入社火培育,助力传统文化代际传承。

下一步,城东区文化馆将继续聚焦惠民实效,在巩固上半年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拓展服务覆盖面、深化品牌影响力、提升传承创新力。围绕群众需求,持续推出高品质文化活动,优化服务体验,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市民,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