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系统化培训提能力、标准化流程增效力、暖心化服务近距离、数字化赋能激活力,推动人社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智办”转变,有效提升服务效能。
以系统化培训为抓手,提升干部能力。建立三级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党性修养+政策法规+实务操作”分级分类培训。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会议精神,强化日常教育,实现政治素质和服务能力双提升、双过硬;持续开展“能力建设小课堂”,各业务骨干化身授课老师,从具体经办服务入手,围绕社保缴纳、就业补贴申领等,“面对面”为干部职工答疑解惑,助力个个成为“人社政策通”;探索推行“居民点单、社区交单、单位下单、干部接单”的菜单式服务模式,深入清真巷街道办事处等4个单位,对就业统计工作难点进行“点单问诊”,着力破解经办人员业务难题,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以标准化流程为依托,增强办事效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高频业务办理所需资料、经办流程、申办时限入手,制作社保“口袋书”,内含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8大类47项具体业务指南及社保基金冒领行为风险提示,为业务办理和风险防范提供清晰指引,有效解决群众因为流程不熟导致的多次往返问题,兑现“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承诺。同时,完善四级审核机制,通过细化工作责任,强化层层把关,有效落实“初审—复审—审核—审批”四级审核,不断规范待遇核定、发放权限,切实筑牢社保基金安全防线,守好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救命钱”。
以暖心化服务为突破,拉近群众距离。坚持“人社服务为人民”,以温暖为基调,以党建和业务同频共振、同步推进为目标,大力开展“党建+”行动,推动温暖人社服务品牌建设。开展“党建+“就业帮扶”行动,创新打造“东城·共富工坊”零工市场、“零工e站”“公交站台+零工小站”等多元化就业服务平台,累计发布岗位信息2.7万余个,解决1437人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2856元;开展“党建+贴心社保”行动,持续强化“社银合作”,在原有13家服务网点基础上逐步拓展,推动更多高频社保业务从社保经办窗口延伸至银行服务网点,助力企业和群众就近可办、多点可办;开展“党建+权益维护”行动,设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对符合立案条件的19件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同时,推出“流动仲裁庭”,将仲裁庭“搬”到企业,就地开庭审理案件18起,降低劳动者和企业维权成本。
以数字化赋能为引擎,激发服务活力。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优势,为东区人社工作添助力。就业方面,以服务群众就业、助力企业用工、搭建供需桥梁为目的,开通“西宁就业职通车”抖音号和“东东姐帮你找工作”微信视频号,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带岗等形式,牵起用工主体与求职者就业“红线”,促成双方“双向奔赴”,截至目前,运用线上平台发布政策类信息139条,开展直播带岗17期,提供岗位4033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48人。社保方面,依托“青海人社通”手机APP,大力推进社保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快速办”“一网通办”,截至目前,通过“青海人社通”APP“刷脸”完成38214名退休人员自主社保生存认证,1663人成功申领失业金,并办理养老关系省内外转移1070件。人事方面,建立“互联网+人事人才”服务事项共同办理、协同受理、数据共享的工作新形态,加快推进人事人才管理服务“一网通办”,逐步实现各项人事服务事宜系统全覆盖。劳动关系方面,通过“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全面接收欠薪线索,做到欠薪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截至目前,收到欠薪线索628件,办结61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