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活力的教育环境,近期,城东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就全区集团化办学工作开展深入走访并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
座谈中听取区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关于全区集团化办学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与会代表进行深入讨论交流,一致认为,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立足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名校+薄弱校”“校校整合”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缩小校际办学差距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家长对成员校的认可度显著提升,招生情况持续向好,学生转学率明显降低;另一方面,薄弱学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课题申报人数及获奖数量均有显著增长。这些成效有效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后续深化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为进一步巩固成果、破解难题,持续推动集团化办学工作走深走实、提质增效,代表们结合先行地区的经验做法,经过深入交流讨论,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一是建立可量化的评估体系与目标管理机制,制定全区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标准,设立涵盖资源投入、师资交流、课程共建、质量提升等多维度的关键指标,配套明确年度与中期发展目标,为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提供清晰路径;二是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明确合理交流周期,并将轮岗表现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绩效分配等挂钩,激发教师积极性。同时构建师生心理健康“双关注”体系,配足心理教师,开齐课程,健全学生心理预防与干预机制,同步建立教师心理援助制度,定期开展压力疏导与团队建设,以健康之力护航学生成长;三是坚持保留各校特色,塑造和而不同的教育生态,注重保护和弘扬各成员校的固有文化与办学特色,在协同发展中要避免简单的“同质化”输出与管理,着力塑造“特色彰显、资源共享、文化互鉴、共同进步”的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四是多层面整合资源,促进理念融合,既要夯实教育公平基础,推动课程、师资、设施等“硬件”资源的流动共享,也要提升教育发展格局,促进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育人境界等“软件”内涵的融合共生,做到软硬并重,成就更有温度、深度和广度的教育;五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教育新模式。依托区域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教学大数据、教研活动等的无缝共享与智能管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在课堂教学、学生评价、个性化学习、精准教研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培育和发展面向未来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六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强化人财物要素保障,将相关经费纳入预算,每年有计划地进行列支,同时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为集团化办学提供坚实保障;七是以深化集团化办学为契机,积极稳妥推动西宁市澄川小学与西宁市十里铺小学组建新的教育集团共同体,重点整合两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办学特色与优势,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在已有成熟经验基础上,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系统谋划、稳步推进,让全区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