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海新闻6月9日电(东宣 张添福)今年来,城东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聚焦东区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切实将“我为残疾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落实见效,不断增强残疾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凝聚智慧深化改革,着力体现残联改革成果
城东区紧紧围绕改革任务,优化基层残联队伍建设,创新工作载体方法,搭建全方位残疾人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凝聚、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惠民工作扎实有效。积极落实好残疾人各项惠民政策,第一季度发放“两项补贴”91.24万元,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助残机构等共发放慰问金9万余元。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120名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托养、日间照料等服务,为促进残疾人多方位融入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聚焦“全国助残日”“全国读书日”“爱耳日”等重要活动节点,开展“以茶增色、花引茶香”“世界读书日”“融合共享·喜迎建党一百周年”等系列主题活动,广泛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大力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让爱心助残成为社会风尚。
持续提升康复服务水平,实现康复工作提质增效
城东区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制,创新服务理念,实施精准康复,全面推进残疾人个性化康复服务工作。
一是探索建立“康复联合体”。积极谋划、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率先成立全省第一个残疾人康复机构联合体,通过23家成员单位外引内联,探索学术前沿,切实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推动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是创新开展“康复知识小课堂”。通过拓宽康复知识普及形式,在社区残疾人之家、辅助性就业点和部分康复机构开展“康复知识小课堂”活动,着力解决残疾人家庭康复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供全方位知识宣讲服务。累计投入资金40余万元,为200余名残疾人(含残疾儿童)实施精准康复服务。持续加大辅助器具适配力度,第一季度配发辅具150件,辅具适配率达70%。
破解残疾群体就业难题,创新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
城东着力从创新就业服务平台、加强技能培训等方面,为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解难题办实事。
一是推进残疾人“就业+康复”试点工作。在3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探索出“就业+康复”模式,筹集资金配备各项康复器材12台,营造了温馨健康的康复环境,让残疾人在工作之余得到日常康复训练,实现在就业中锻炼、在劳动中恢复。
二是拓宽就业宣传渠道。依托青海省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开展线上招聘及残疾人产品网络销售活动,着力解决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探索残疾人由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实现新增就业、再就业20余人。通过开设插花茶艺、盲人按摩、非遗传承项目等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