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有效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和水平,确保“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在东区落地见效。近期,城东区政府组织各成员单位召开了“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专题会议,区政府副区长赵超同志参加并主持会议,各相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在前期征求各部门、各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再次征求列席各成员单位关于《城东区开展“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意见建议。同时由区民政局局长马兰香就“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背景及《城东区开展“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解读说明,明确“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的具体内容。
会上区民政局局长马兰香还就近期开展有关“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几项工作进行汇报,并就下一步重点提出工作要求:一是全面摸排方面。按照市级工作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组织人员开展需求摸排工作。目前,我区已全面完成了社会救助对象需求采集,对4455名各类保障对象进行了全面摸排,摸清服务对象需求,做到“一户一档,一人一表”。二是方案制定方面。结合东区实际,制定了《城东区开展“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着力在构建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完备、体制机制高效顺畅、服务管理便民惠民、兜底保障功能有效发挥、救助服务精准及时的“大救助”模式,打造具有东区特色的“物质+服务”救助品牌。三是夯实队伍方面。强调后期由市民政局统一招标以政府购买的方式为辖区村(社区)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充实基层经办人员力量。各镇、街道办事处需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增强专职人员及经办人员日常学习,全面掌握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四是打造亮点方面。要求各镇、街道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调动辖区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进行资源链接,扩宽社会救助渠道,多形式对“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进行宣传,做好“品牌”打造工作,充分突出亮点、特色。五是加强联动方面。要求残联、就业、建设、医疗、司法、工青妇等各单位强化部门联动,深入开展联合救助和转介救助,强化救助信息的转介链接,实现困难群众救助由部门单一到多元救助的转变。
最后,由区政府副区长赵超同志对如何开展好全区“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从把握工作要点、认识重大意义、领会主要内容、弄清重点任务着手,积极推动“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在东区全面施行。二是强化部门联动,充分发挥联动优势,整合救助资源,强化沟通协作,使部门间政策有效衔接,多维开展工作取得实效,切实增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激发“物质+服务”内生动力。构建出既有创新点,又符合东区实际的救助模式,有序推进“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四是强化人员管理,大力提升基础工作效能。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镇、街道办事处购买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在各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的方式,配强基层工作力量,提升救助水平。
此次工作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开展方向,突出打造“1+4”社会救助模式这一主线,研究部署了重点工作,为持续推动“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在东区全面施行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