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宁市城东区德令哈路二二一小区,我们采访的第一位老人是杨翠英。虽然独自生活,但老人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地满满当当。几点早操、几点打球、几点收看节目,每一天都安逸且规律。与她丰富的生活相比,居住环境就显得格外朴素。屋里除了那台液晶电视和电视柜是儿子前两年添置的,其他物件都是当年从海北运回来的。
听说我们想看看她过去的证件、照片,老人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文件包。打开一看,里面还有不少过去的粮票。按理来说,老伴儿患病去世后,杨翠英独自把几个孩子抚养成人,生活十分辛苦,没想到还有不少“余粮”。
“这都是一点一点省下来的,钱多钱少,都要精打细算,仔仔细细过日子。想想刚到厂里那会儿,不都是艰苦奋斗?”所以,即便家里那些东西确实用了几十年,老人从未想过更换它们。
起初,我们以为杨翠英家的情况算个个例,但随着采访逐步推进,我们发现,上了年纪的老物件几乎是这些退休老人家里的“标配”。大到衣柜、床,小到水壶、板凳,无一不透露着一种浓浓的年代感,其中不少东西很多年轻人别说用过,或许都没有见过。家里那些液晶电视、智能手机等新东西都是子女执意添置的。就这,老人们也觉得“乱花钱,以前那个就挺好用”。
采访一天天进行,我们渐渐发现,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早已融入了老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工织的毛衣、旧旅游鞋、洗得发白的西服……很多相似的细节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连他们厨房里的蔬菜,都是白菜、土豆、萝卜居多。
看到这儿,也许你会想,这些为共和国挥洒过青春、智慧和汗水的老一代核事业开拓者,怎么老了以后过得这么艰苦?其实,你错了。
八位乐观、豁达的老人在采访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在意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沙发太过时、柜子太旧、桌子太矮……就像没有人发现这些似的。在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讲述中,他们会把当年发生的很多事情告诉我们。住在哪儿、吃什么,干什么工作……很多情况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苦,可他们讲述的时候,神采飞扬。眼神、表情、语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仿佛都在告诉我们,他们是有多么怀念那个朝气蓬勃的自己,多么怀念金银滩草原的春夏秋冬,多么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只是,几十年过去了,那样的青春虽然回不去了,可他们却把当年的那种精神留了下来,把当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品质留了下来。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我想这辈子他们都改不了。不能说他们没有条件选择更加优渥的生活,而是不想改。衣服会过季,家具会落伍,东西会过期,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过时。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才最时尚。
当我们的话题回到现在,几位老人都觉得“很满意”“好得很”。特别是聊到他们关注的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社会热点,老人们的话匣子更收不住了。
“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我们的国家强起来了,人民富起来了!”
“我们中国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受欺负了!”
我想,这才是他们真正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