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返回首页
城东区人社局突出“稳”“保”“治”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浏览:5451次 时间:2021-11-30 来源:城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城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的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在稳定就业、全民参保、营造和谐劳动环境方面着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稳”字为基,多措并举稳就业。一是紧盯重点,政策保障“帮就业”。做好困难群体托底安置,对符合条件的165名残疾人、城乡低保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体,按规定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突出抓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为4435名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鼓励和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和重点群体实现灵活就业;积极为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对865名困难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鼓励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二是提升技能,靶向培训“助就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辖区有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8期4545人次;联合区残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就业重点群体长技能、好就业。三是优化服务,线上线下“促就业”。依托“青海人才网”“西宁市新时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平台、“就业援助月”“四送”服务、“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等活动,为辖区缺工企业和求职者打造求职应聘供需对接平台,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四是孵化赋能,创新创业“带就业”。成功申报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举办城东区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承办2021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西宁分会场活动,大力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搭建“青年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一批品牌化服务内容,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业务交流“会客厅”。建立联动孵化“资金池”,向7家入孵企业投入235万元,为创业企业成长发展提供“输血站”。

“保”字为要,织密扎牢社保安全网。一是积极为辖区内参保缴费和到龄领取待遇人员,给予缴费补贴及养老金待遇补贴,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同时,进一步优化稳岗返还流程,为符合条件的一千多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帮助企业减轻负担。二是以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服务为目标,推动社保经办模式向“线上+线下”双运行转变,实现了用“数据跑”代替“群众跑”。截至目前,共有2948家企业通过网上完成社保申报、12731人完成失业金、失业补助金网上申领,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治”字为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强化用工管理,狠抓制度落实。建立劳务经济人台账,完善建筑行业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督促在建工程项目实行劳动用工信息台账,提高建筑业企业劳务经济人对农民工管理水平,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贯彻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推行银行保函、商业保险等方式。二是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发挥联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办公室作用,移交区检察院支持起诉案件2起。“进一扇门,查多件事”,联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城东分局、区总工会、区卫生健康局、区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开展“双随机”专项检查,女职工产假等权益执法行动,切实规范用工行为。利用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曝光拖欠工资违法案件2起,并将企业法人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实施失信联合惩戒。三是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调解组织建设,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发挥乡镇(街道)调解组织在劳动争议预防化解中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基层调解组织的公信力。四是设立法律援助窗口,延伸劳动服务链条。积极联合司法行政部门,设立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窗口,为贫困劳动者提供“一站式”劳动维权服务,使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平等享受法律保护,更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