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城东区政务服务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推进“清廉大厅”建设十条措施》的LED显示屏及“清廉大厅”建设监督告知海报,廉政文化标语随处可见,整个大厅“清”风拂面,“廉”味十足。
近年来,城东区以“清廉东区”建设为契机,从“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干部清正、社会清朗”四元素为出发点,将廉政建设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为大厅注入清廉元素。以抓好作风建设为引领,以强化能力建设为核心,秉承“便民、快捷、高效、廉洁”的宗旨,在潜移默化中锤炼窗口工作人员讲政治、葆先进、办实事、求实效,以“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工作作风推动政务服务再上台阶,让东区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清廉+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制定《推进“清廉大厅”建设十条措施》,从不断规范审批行为、推行标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整治“窗口腐败”、完善工作制度、营造清廉环境、强化效能监督等十个方面全线发力,不断强化清廉意识、构筑清廉堡垒;全面落实“好差评”系统,结合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设置“企业登记异议处理”窗口,将投诉督办办公室以窗口形式延伸至群众身边,设置评价器60台,制定“好差评”二维码桌牌130块,实现现场服务“一次一评”,截止目前好评率达96%;开展“四员四查”制度,明确“楼层管理员、巡查员、帮办员、引导员”管理制度,动态把握各窗口工作运行情况,通过投诉告知书、月通报、《城东政务服务大厅管理制度》及《工作人员考评制度》,及时通报问责,切实转变作风,为办事群众营造省心、舒心、暖心的政务服务环境;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制,聚焦“中梗阻”“弹簧门”等作风问题,狠抓窗口作风纪律整治,开展“窗口作风大纠治”“服务窗口单位公职人员勾结中介牟利”等专项整治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窗口单位“办事难”“办事贵”“办事慢”等问题,企业、群众体验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清廉+智慧”,提升监督质效。全新打造的“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系统,将“小微权力”在“线上”平台晒出来。老百姓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的同时,还可以对全区重点项目、村(社区)三务公开、“一卡通”惠民惠农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了解,对发现的涉及民生领域的问题可以通过线上举报至区纪委监委,通过受理、转办、答复三环节,真正形成监督闭环;积极探索信息化监督,增设“一码监督”平台,将原有的“阳光评廉、信访直通车三维码”进行资源整合,打通政务服务满意度评价,作风突出问题、微腐败问题线索反馈双向渠道,避免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让群众直观、快速的找到诉求通道,不断提升信访举报能力;加大力度宣传“西宁评议”,群众通过扫描就可以对全市3000余个参评机关科室和基层站所作风建设和服务效能方面进行评价,有效助推全市作风建设大提升、大转变。城东区火车站街道幸福社区民政窗口被评为“2021年群众满意的十佳单位”,为全区作风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天候受理群众因办理事项中遇到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突出问题,及时答疑释惑,对现场能调节的及时沟通,对现场不能调节的通过“清鉴”监督执纪执法一体化监督平台进行派单,组成专班进行受理。同时,在“亲清连线·廉通企业”平台增设“办不成事”模块,及时发现、汇集、上报、协调、督促解决企业群众“办不成事”问题,做到举报有方向、受理有平台、办结有结果。截至目前,共获得群众好评103条,处理“办不成事”问题6件。
“清廉+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建成全省首个优化营商环境智慧监督平台,通过各环节报警信息关联分析,倒逼部门落实责任,实现监督常在,确保惠企资金和政策精准滴灌;聚焦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紧盯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出台《城东区纪委关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优化营商环境的六条措施》,建立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为营造最优营商环境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卡、一点、一员、两码”全方位监督渠道,广泛收集问题线索,倒逼窗口单位“转作风”;针对企业“多跑路”等普遍问题,开展定期巡查和随机巡查、日常明查和敏感节点暗访两两结合的方式,每日轮班巡查大厅工作纪律、办事效率。随机调取大厅视频,不定期对窗口履职情况进行抽查,对一次性告知落实不到位、多头审批等问题督促立行立改,做到全程监管、实时响应、严格督办、快速落实;建立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破坏营商环境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绿色通道和快速核查机制,对群众反映的机关干部作风不实、行为不端、服务不优、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纪检监察建议书、“三色预警”机制等督促整改,努力形成“清”上加“亲”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城东区纪委监委将以“清廉东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清廉大厅”走入群众、企业身边,把“清廉大厅”建设作为深化“放管服”和“一件事一次办”、提升服务效能、规范审批服务行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廉洁服务、暖心服务,让企业群众主动参与政务服务工作管理和监督,形成“服务好不好,办事群众说了算”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