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城东区高度重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区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社会综合治理平台、8112345热线平台、生态互联网管理平台、大数据展示平台等同类业务已统一纳入城东区城市运行综合指挥中心,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治理更加高效,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城东区将智慧技术充分融入网格化管理中,做到公共服务精细化。网格化管理追求联动协同、资源共享,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过程,“智慧+网格化管理”能为基层群众提供更智慧化、精细化的服务,解决民生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成立城东区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配备中心坐席员16人,信息采集员26人,挂牌成立韵家口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综治中心,设立群众接待、矛盾调处、视频监控研判、集中办公、社会服务等功能区,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切实发挥中心城市管理和社会综合治理作用。将视联网系统延伸至全区45个社区(村),与区级、街道中心互联互通,并组建300余人兼职网络员队伍,严格落实协作配合、内部运行、层级办理、业务推进工作机制,推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促进社会治理职能融合、力量整合、措施聚合,实行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人员联管、平安联创,形成了社会治理有机整体,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充分整合了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构建了集服务、管理、执法为一体的工作体系,提高了城市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水平。
推动决策更加科学,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城东区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以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为靶向,实施精确预警、精准识别和精确管理。强化信息数据深度研判、共享共用,通过海量信息的关联分析、碰撞比对,加强对公共安全风险的预警分析、监测评估。充分运用大数据系统,对海量的实时数据进行掌握和挖掘,突破“信息孤岛”限制,把握数据中蕴含的规律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提升政府便民服务水平,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满足公众需求和期待。将网格化综合管理指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化、视频指挥调度平台权限配置到镇办及各村居,数字化指挥中心与各镇办共享社区网格基础数据、人房数据、案件上报处置权限等;按照属地原则开放监控设备实时预览、录像回放等功能权限,全区各个街道办事处可以浏览,查看辖区范围内监控摄像头画面;接入市政府公开热线电话平台,按照“统一受理、分类转办、高效处置、规范回复”的标准,提升市政府公开电话转办案件的处置效率和回复质量,确保良好的社会服务效果。建立长效的联通机制,积极对接市公安局和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共享视频监控资源和人房数据资源,向公安部门推送视频监控探头1546个,向市大数据局推送人口数据241265条、房屋数据111726条;构建跨行业、跨部门协同合作,指挥中心网格化平台融合城东区生态互联网平台水环境、大气质量、园林绿化3套子系统,在城区河道、重点道路、工地、公园绿地和社区设置监测点位54处,对水文状况、城市内涝、垃圾分类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响应,充分发挥信息数据资源的价值。
促进信息交流共享,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城东区先后有效整合、充分承接、广泛集成现有信息资源,建设全区统一的顶层中枢平台,建立健全数据存储、交换、共享和开放机制,达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数据共建共享,实现块数据融合聚类、专业化精准预警、扁平化实时指挥、闭环化流转处置,提升智慧治理水平。在城区重点区域、老旧楼院和治安卡点,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967个,全方位变焦摄像机432个,枪机摄像头522个,全时通摄像头7个,智能分析摄像头6个,人脸卡口摄像机30套等,实现辖区学校、幼儿园、商(市)场等主要区域的全覆盖;推动重点行业单位横向联网,有效整合公安、交警、建设、城管、生态环境等42家单位的各类视频监控摄像头4013个,达到重点场所、主要路口视频联网共享,监控24小时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覆盖范围达到辖区建成区95%以上。截至目前,向社会单位、市民群众提供视频监控服务926余次,协助公安部门侦破各类案件726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