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返回首页
全力以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浏览:1847次 时间:2022-07-28 来源:未知

2021年以来,城东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新指示、新要求,深刻领会国之大者,省之大者丰富内涵,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结合省委全力打造生态文明七个新高地要求和市委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打造高原绿谷城市,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厚植生态本底。

高位推动,全面落实生态责任。区委区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责任来落实,相继成立和调整了由区委区政府一把手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湟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等领导小组。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多次召开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大气污染防治、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等重大事项。区人大、区政协就生态环境环保工作在听取专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和专题询问等。区纪委、区委区政府督察室还进行了专项检查和督办。连续举办三届环保达人评选活动,2021年来在精神文明报、中国环境报、学习强国等平台刊发报道150余篇,凝聚最广泛的生态朋友圈。

靶向发力,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始终把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深入学习贯彻省、市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中央和省级督察整改。截止目前,两轮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举报及反馈问题共计306件(其中信访举报300件,反馈问题6件),除1项信访举报件正在整改外(整改时限为2022年底),其余均已完成整改。2022年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举报案件交办我区5项,均已办结。

生态为民,聚焦环境质量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扎实推进西宁蓝建设行动,区大气办牵头抓总,落实四方责任,通过现场督办、网格化平台调度等方式对全区建筑工地扬尘管控、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道路扬尘综合整治、燃煤散烧污染管控等问题持续加强监管。实施煤改气及燃气锅炉低氮改造项目,完成6411110.94蒸吨煤改气723114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工作,拨付补助资金共计581.71万元,对7617蒸吨低氮锅炉改造企业进行抽测。2021年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337天,优良天数306天,优良率为90.8%20221-6月空气有效监测天数为115天,优良天数10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9.6%。水污染治理方面,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坚持防治结合,坚决守住水生态安全底线,为推动湟水河流域(城东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2021年湟水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类标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按照排查、监测、溯源、整治要求,全面完成黄河流域入河排口监测溯源工作,并同步建立一口一档电子档,东区现存排口50个,其中18个已申请销号,剩余32个将按全市统一安排规范化治理。积极推进湟水河支流曹家沟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项目推进环境治理,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积极推进原东胜谦信化工遗留铬污染地块西片区治理与修复。着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庄、付家寨等7个行政村配发了价值210万元的农村环保设施,乡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坚持党建+无废城市建设,2021年来城东区共创建无废社区”9个、无废市场”7个、无废学校”2个、无废商超”1个。其中,城东区康西市场、园山小学、团结社区3家单位,入选西宁市首批无废城市建设示范单位。

聚焦重点,强化监管能力建设。积极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任务,不断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建成生态互联网,对辖区动态化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准确发出预警,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置,有效推进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2021年至今城东区未发生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查处各类污染举报案件300余起,下达环境行政处罚案件5起。积极探索企业绿色生态码智能监管与服务体系,综合信访投诉、应急管理、行政处罚、排污许可证、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公开等业务数据,以数据驱动,进行智能协同分析,综合研判,集中到一张图和一个二维码中,全面提升科学化和精准化执法水平。组织开展废品收购站及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及时消除各类环境安全隐患,共检查废品收购站及企业75家,下达整改通知15份,目前8家单位已搬迁,7家单位已变更营业执照,督促企业拆除违章建筑400余平米,罚款6000余元。疫情期间对全区封控区及各核酸检测临时收集点医疗垃圾进行监管,截至目前医疗垃圾产生量为259吨,规范处置量为259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