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东区韵家口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以“十二个必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城东区创建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有效助力。
提升认识“高度”,切实贯彻党的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示范区创建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全年重要工作同全镇其他各项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不断丰富创建载体,以创建工作推动改善民生、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巡查“广度”,增强社会防治能力,构建平安和谐韵镇。围绕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属地管理,落实各村(社区)维稳主体责任。结合实际,强化“雪亮工程”和“红袖标”网格化队伍巡逻,加强线上线下巡查管控力度,随时掌握辖区(网格)内的人、情、事、物等动态情况。科学合理划分网格,设定网格员300余人,“红袖标”巡逻队38支,严格落实“定格、定员、定责、定岗”的四定原则,使人责下沉、服务前移,形成了“有网有格、以格织网、一网覆盖、格格联动”的工作布局,并通过“雪亮工程”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辖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全面完善人防、技防、物防建设,基本实现镇域综治巡查无死角、全覆盖。同时,严格执行各村(社区)落实值班备勤、领导带班责任等制度,展开24小时值班值守及信息畅通工作。
提高化解“力度”,健全矛盾排查机制,打好平稳和顺基石。积极探索“枫桥经验”落地生根,实施 “平安守望”工程,将辖区村、社区140余个业主、村民工作群全部纳入镇域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信息搜集平台,时时关注、处处留心,实现社情民意、矛盾纠纷、治安线索和组织决策网上掌握了解,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对于历史遗留的重点信访问题,多次主动和信访、公安、镇司法所等多部门对重点信访问题进行联动联调,并对重点信访问题施行领导包案制度,多方位、多层次寻找解决渠道。
提高民生“温度”,充分发扬扶危济困,打造和谐博爱韵镇。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切实动员社会各界和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引导辖区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的意识。联合红十字会启动2022年“温暖送万家,博爱在韵镇”活动,为兼顾人体器官捐献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注册登记志愿者、新冠疫情防控一线困难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贫困女童等发放慰问箱和运动鞋。同时,辖区各村(社区)和各宗教活动场所充分发扬扶危济困、关心社会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对辖区内困难党员、困境儿童、低保户等困难群体进行走访慰问和集体慰问,为他们送去了大米、面、食用油等慰问品,送去春节的温暖和祝福,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种子植入每一个群众心灵。
提升服务“精度”,全面落实帮扶机制,化解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坚持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工作,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对残疾人、低保、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走访入户、调查了解,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把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在切实有效的帮助困难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低保边缘家庭排查工作中,了解到辖区居民马德良患胃癌、膀胱癌,本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工作人员及时经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程序,将马德良以大病单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该举措不仅拉近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更架起了与贫困户之间的连心桥,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更是帮助群众了解政策、享受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