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返回首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东区教育局:做好“双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浏览:2865次 时间:2023-05-31 来源:和谐东区

六一将近,来到城东区区属学校,舞台上一个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载歌载舞,一幅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粉笔画引人注目,中队会上少先队员们展示书法作品、演奏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赢得阵阵掌声,操场上学生们穿梭在民族美食摊位,品尝同伴亲手制作的酿皮、粽子……校园里各族学生团结友爱、和谐共进。经过多年持续深入地教育“灌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似春风化雨,悄然在城东区教育系统形成了“双结合”的新格局,也在东区各族少年儿童心底扎下根,生发出新芽。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双结合”。坚持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层次内涵,积极构建多要素、综合性教学体系,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梳理各学科课程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寓于知识传授过程之中,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潜移默化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实效性。同时,积极探索开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探访”“高原植绿”等研学活动,引领的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活动式”“体验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与学校日常的教学、科研、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合力。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显性教育关键作用,挖掘红色文化历史、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故事等教学资源,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思政课堂,让人物“活”起来,课程“亮”起来、思想“立”起来,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生动性。常态化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在区属学校持续深入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你读党史”等教育活动100余场,通过活动多方位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诗,使学生自觉自愿接受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同时,针对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等特点,主动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到西路军纪念馆、青海省博物馆、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东关大街小学“红色基因”展览馆等场所,由新时代好少年、场馆讲解员等担任授课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校园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景观、设立“石榴籽”宣传栏、组建青海民间曲艺社团、开展合唱、课本剧比赛、开创“石榴籽小课堂”等新媒体小栏目,让校园的墙面、走廊“会说话”,让书本“活起来”。这些多元化的隐性思政教育与课堂上、活动中的显性思政教育相辅相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感、有形、有效提供有力支持。

主题活动与日常教育“双结合”。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关键节点和入队、开学、升国旗等重要礼仪,围绕核心思想理念,通过读书分享、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等方式,培育学生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提升人格修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进各族师生“五个认同”意识,不断引导各族师生树立“四个与共”理念。日常教学中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开展阅读经典文学、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不断激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场景,为学生提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环境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加之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具有东区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逐渐成型。

请进来与走出去“双结合”。立足教育实际,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潜力,将掐丝珐琅画、剪纸、戏曲、摔跤等民族艺术、体育项目“请进来”,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课程,聘请非遗传人担任辅导员,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体验中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民族情感,坚定文化自信。将教师成长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大局。每年坚持选派十余名优秀中青年教师“走出去”——赴青南牧区对口支教。多年来这支“红烛支教团”的成员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发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潜心教育教学工作,运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教研提升,为当地的基础教育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请进来”的“传承”,“走出去”的“传播”,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注入价值观内涵,也不断促进着各民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着师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