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返回首页
城东区:下南关街“文商旅智”融合焕新 绘就文旅营商环境新图景
浏览:29次 时间:2025-11-03 来源:和谐东区

下南关街作为西宁市城东区极具代表性的特色街区,全长420米,现有162家商户、394个摊位,以历史底蕴+市井烟火为核心定位,集文化展示、美食旅游、城市更新功能于一体。为破解传统街区发展瓶颈、优化文旅领域营商环境,城东区聚焦街区活化与产业提质,通过党建引领、场景改造、业态升级、科技赋能等系统性举措,推动下南关街从传统老街文商旅智融合样板转型,不仅激活街区发展活力,更成为区域文旅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商户经营搭建更优质的发展平台。

党建领航聚合力,筑牢营商服务“强根基”。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高效协同的服务支撑。城东区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多元治理生态为商户经营保驾护航一方面,组建跨部门党建联盟,联合街道办事处、市监、城管等多部门力量,明确各层级服务与监管职责,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营商环境优化合力;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高效运转模式,针对商户反映的经营难题、游客提出的服务需求,第一时间协调解决,让商户遇事有人帮、难题有人解。另一方面,组建党员志愿队,常态化提供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环境维护等服务,年均开展志愿服务超100场次,既为商户降低经营顾虑,也为街区营造和谐有序的经营氛围,切实夯实营商服务基础。

文商+科技双赋能,激活商户发展新动能”。为破解传统街区经营同质化、活力不足的问题,城东区秉持“文化赋能+科技提效”理念,推动街区业态与管理双重升级。在文化赋能层面,精心打造河湟仿古牌楼、方言文化墙等特色景观,既保留老街的独特风貌,又显著提升文化的辨识度。依托丰富的非遗美食资源,规划“非遗美食体验带”,投放350余个老西宁样式摊位售卖车,并设立技艺展示区,将扁担酿皮、吉成馓子等非遗工艺与历史场景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文化附加值。在业态与科技升级方面,引导20家传统商铺成功转型为文创店和非遗工坊,使得文创特产类商户占比从2.64%跃升至10.26%。大力推广“文旅+非遗+直播”创新模式,带动商户日均营收增长20%其中“这礼是青海”文创体验店销售额更是高达28.11万元。此外,引入海康客流监控系统,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推动80%以上商户实现扫码支付,为经营调整和安全疏导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显著提升服务与监管效能。

效益民生双提升,擦亮营商环境“金名片”下南关街文商旅智融合改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三重丰收,进一步擦亮城东区营商环境品牌。经济效益上,2025五一改造后,日均客流量从2.1万人次提升至3.5万人次(最高5.2万人次),今年以来累计带动消费9300余万元,同比增长22.5%,商户投资经营信心显著增强。社会效益上,改造直接带动788人就业,211户低收入家庭通过经营增收;游客服务中心提供行李寄存、休憩补给等一站式便民服务,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文化效益上,街区成为地道河湟・寻味城东核心载体,抖音、快手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680万次,各平台总播放量破7000万次;邀请俞敏洪、房谋杜断等网络大V推介,烟火城东城市IP获广泛认可,成为西宁文旅新名片,也为区域文旅招商吸引更多优质资源。

下一步,城东区将深化融合发展,持续优化文旅营商环境一是完善长效机制,健全党建联盟议事机制,每季度召开商户座谈会;建立星级评定制度,对诚信经营、文化传承突出的商户给予租金减免与宣传倾斜;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非遗传承与数字化经营能力。二是拓展消费场景,规划非遗文创孵化区,引入景泰蓝掐丝唐卡等项目与美食业态互补;延长街区亮化时间、举办非遗夜展,推动日间游览昼夜消费延伸。三是强化品牌推广,联动特色赛事嵌入非遗体验与美食消费模块,发放消费券;构建官方+媒体+V矩阵,通过直播打响品牌,将下南关街打造成文旅营商环境样板,带动全区经济提升。